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首页 > 文史天地

谢灵运永嘉江北游踪考述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 2014年11月28日 】

徐 逸 龙

(2012-10-2修订)

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太守,因游历奇山异水触发灵感,创作大量山水诗,融情、景、意为一体,境界开阔,清新自然。永嘉的山水经他点染,遂名闻天下,就有山水诗摇篮之称,他涉足的永嘉风景成了历代墨客骚人寻找诗魂而歌咏不辍的胜地。大约在五代以后,永嘉溪山村落宗族兴衰交替而致使文脉断层,加以宋室南渡之际,谢公文集散佚,作品只存凤毛麟角;再者各地同名景点显隐不一,历代类书、方志附录谢灵运山水诗时有张冠李戴,以致后人难以详知谢公踪迹。今据各地历代府县志和相关史料,借助现代高精度的地图,探索谢灵运在永嘉瓯江以北的踪迹和诗歌创作地点,勾勒永嘉山水诗之旅,辨析前人注释地名的疏误之处。

 

一、破石山和北亭

如今的永嘉县瓯北镇境内,东部的楠溪水口近处的北亭,西部与梅岙交界处的破石山,都有谢公屐痕。明万历《温州府志》:“永宁山,一名北山,在江北,郡之主山也。绵亘贤宰、仙桂、永宁、清通四乡。其支华严,石可为砚,王右军采之。东去有壶山、章山,里人建塔其上。又东去为新城山、千石山、石门山、绿嶂山,皆永宁之支也。”清乾隆《永嘉县志》:“永宁山,西崖有瀑名白水漈。广袤数十里,自郡城望之如屏障后列。《府志》:支山有八,宋谢灵运尝游咏于此。”谢灵运《游名山志》:“破石溪南二百余里,又有石帆,修广与破石等度,质色亦同。传云:古有人以破石之半为石帆,故名彼为石帆,此名破石。”明万历《温州府志》:“破石山,去城西北二十里。”石帆位于青田县城西北60公里处江边,距离丽水市区15公里。 

北亭,是谢灵运经常驻足之处,他辞职回家之时,特意在此设宴,同吏民饯别,并留诗一首:

刀笔愧张杜,弃繻惭终军。贵史寄子长,爱赋托子云。昔值休明初,以此预人群。常呼城旁道,更歌忧逸民。犹抱见素朴,兼勉拥来勤。定自征伐檀,亦已验惟尘。晚来牵余荣,憩泊瓯海滨。时易速还周,德乏难济振。眷言徒矜伤,靡术谢经纶。矧乃卧沉疴,针石苦微身。行久怀丘窟,景昃感秋旻。旻秋有归棹,昃景无淹津。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未因。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秋,诗人写出了自己治郡无功的惭愧心情以及要避世隐居的迫切愿望。《宋本太平寰宇记》卷九九,“北亭,在州北(《府志》作东北)五里,枕永嘉江。灵运罢郡,于北亭与吏民别。”北朝魏郑辑之(589~537)《永嘉郡记》:“瓯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孙诒让按语:“永宁山,在今永嘉县,绵亘贤宰、仙桂、永宁、清通四乡。瓯水即今楠溪,入江即谓入永宁江。”【】据此,北亭遗址应在今楠溪水口附近的康乐楼一带。

据清水埠康乐楼原址旧碑记载,此处原有古埠路亭供过渡旅人遮风雨。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建。1989年拆旧重建为七层高楼,因此地有谢康乐遗踪,就定名康乐楼。北行50米处是清泉古井,垒石为栏,山崖为底,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晶莹甘冽。相传东晋太宁年间(323~325),始建永嘉郡城,驻本地上、中、下三石宕采石者,均赖此泉为生。1949年前后,以卖此泉水为业者,舟载肩挑,在温州临江一带仍为常见。当年的古埠因运输建城石料而称石埠,后以一泓清泉闻名遐迩,位于一湾瓯水之滨,就称清水埠。1992年,里人重修清泉古井,撰联云:“古渡变新颜地接罗浮襟蜃水,清泉思旧井名刊方志播瓯风。”谢灵运《与从弟书》“地无佳井,赖有山泉”,似乎也指此泉而言。清朱彝尊《北亭》诗:“日落空水深,潮回春岸白。时有看山人,江南望江北。”

 

二、赤 石

谢灵运有《游赤石进帆海》诗云: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凌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初夏,诗人由山入海,即景思昔,借古人的隐世海居,来表达自己全生保真的意愿。帆海,今之帆游山,在瑞安县北45里,刘宋时尚为海域,南朝宋郑辑之《永嘉郡记》:“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游名山志》:“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便是赤石。”历代注家对赤石所在不能确指。《永嘉郡记》又有“赤石脂,出永宁赤石山。”唐杨光《赤石楼隐难记》:“此山则维扬东瓯之地,峨峨杰出,发地千寻,峭削凌空,壁悬四面。其乃阴阳偏顾,造化有情。呀开石门,路通极顶。……自乎开元(713~741)之末,袁晁作叛,起于天台,攻陷当州,逃亡无数。惟此一乡,人户数百余家,而登此楼,以逃其难。……(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四境未安,内忧侵扰,且居岩顶……共栖幽境,何异神仙。”【】这里不仅可优游,还可避难,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光。

清花坦朱步墀《溪山吟》其二云:

溪山第一溯珍川,渠水潆回出白泉。

弘景书留真诰迹,谢公屐印绿峰巅。

烟笼稠树千章合,霜染枫林一色鲜。

赤石片帆风百里,豪情遥寄海南天。

诗中“稠树”、“枫林”、“赤石”皆为楠溪村名,所以“赤石”应属楠溪下游,郡城以北无疑。所谓赤石,即今黄田镇境内的千石,也谐音作“仙石”。赤石山,位于今楠溪江大桥西端,山崖通体赤色,得名由来即缘于此。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和谢诗所述清楚地告诉人们,永宁山群峰之间有谢公踪迹,而且点明赤石山在新城山之东。新城山,今称赵宅山,位于清水埠老车站后山。赤石山,即是江北永宁山之支山,风景独好,很能满足谢公“怀新”和“寻异”的心理需求。

赤石山麓有赤石渡,明万历《温州府志》有载。位于今楠溪江大桥西端北行200余米处,埠头腹地广阔,素称江北第一渡。《郡东山望溟海》和《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两诗表明,六朝时的海口仍在盘屿山、东山(此指今海坛山,海拔54米)一带,距离赤石山和瓯水入江口不远。《太平寰宇记》卷九九,“东山(海坛山),子城西四里,其山北临永嘉江,东接沧海。”明万历《温州府志》卷一,“华盖山(57米),一名东山,在郡东偏,城沿其上,郡城九斗北,此山镇其口。”又“海坛山,在郡东北,城沿其上,西麓曰慈山。附宋谢灵运诗: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郡东山望溟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诗:“弭棹向南郭,波波浸远天。”《北亭与吏民别》诗云:“晚来牵余荣,憩泊瓯海滨。”北亭,在赤石渡东南附近。顾绍柏缉本《游名山志》以“赤岩山”混同“赤石山”,李运富承其误。赤石山,在今楠溪江大桥西端,黄田镇境内。赤岩山,位于青嶂山东北,今巽宅镇麻庄村赤岩前寺对岸。

赤石山之西为华严山。《光绪永嘉县志》:“在城北八里,永宁支山,有华严洞,花木繁丽,自成佳境。有石可为砚。晋王右军《法帖》云:‘近得华严石砚颇佳’,即此。”朱彝尊《华严山》诗:“闻昔华严寺,频经逸少过。洮河流石研,未若此中多。”【】米芾《砚史》:“温州华严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校理石扬休所购王羲之砚者,乃此石。今人所收古砚,间有此石,形合晋画,约见四五枚矣。” 

 

三、石门

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庭,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此诗描写石门茂林密竹的清幽风光和孤游自赏的心态。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二十二录此诗,题作《石门山》。该诗声誉甚著,谢灵运生活过的地方永嘉、乐清、青田、庐山和会稽五处都有石门,各地府志、县志皆认为谢灵运《石门》诗为本地作品,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是非难断。

永嘉石门。明王光美(1556~1632)《吴翁晋同邵少文过罗浮乡,且订游赤石石门,余久慕不能偕,为赋》诗:“共载青门客,还过赤石舟。”清光绪《永嘉县志》:“石门山,在城北十五里贤宰乡,亦永宁之支山也。由罗浮经千石北行二里,曰东漈岙,舍舟登陆一里许,两崖离立如门,由门而入,多大石,内平旷,有石门寺。”【】清康熙《永嘉县志》卷三,“石门寺,有青石山庄,顾青亭、跃鲤滩、伏狮岩诸胜,谢康乐尝游咏焉。国朝康熙间,僧智生重建。”明万历《温州府志》卷四《祠祀》:“石门寺,在三十四都。宋翁卷诗:山到极深处,石门为地名。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猿拾,林昏独虎行。”侯一麟《王姨丈构青石山庄甚幽寂,中居禅诵者且在石门寺侧,招余游未果寄赠》诗云:“闻说江关一隐沦,青崖白水绕为邻。鸟啼仙梵境当寂,花落闲房岁几春。裴迪山中谁作伴,王猷竹下更邀宾。平生最爱山阴兴,况附桥公是最亲。”【】

庐山石门。《水经注•庐江》:“庐山之北有石门,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六,“白马峡,府南八十里,上流受山麓八十一源,水并出峡间,两山拱合,中辟如门,石壁谽谺,溪流汹涌,其间曾不能容舠。又南五里曰良安峡,两山峙立,如争雄长,其间势颇奇崛,亦名石门。” 

嵊县石门。民国《嵊县志》卷一,“石门山,一名天竺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崇仁乡。中峰为石门最高顶,南为九华峰,北为石门峡。山有石门,萝薜引罩。中有石床、石枕。前有石岩,旁有龙湫。下有沸水在溪穴间,周二三尺如汤沸,四时不休。又县西北九十里亦有山名石门,两石峭立如门。谢灵运有《登石门最高顶》及《夜宿石门诗》。”

青田石门。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二,石门山,《方舆胜览》:县西七十五里,临溪,两峰壁立数百余丈,对峙如门,深入为洞,可容数千人。飞瀑直泻至天壁,凡三百尺,自天壁飞洒至下潭,凡四百尺。中断滃濛作雨状瀑。……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来游,始开此岩,壁镌刻题咏甚多,剥落不可辨。南宋刘泾记:刘宋景平中,谢灵运守永嘉,蜡屐得石门洞作诗,遂为东吴第一胜事。明方鹏记:仰而望之,如苍龙白蛇下上飞舞于空濛缥缈之间。

乐清石门。位于大荆镇西南二里,断崖削壁如门,即石门,也称显胜门。各高约200米,相隔仅6米许。门内有潭广数十亩,深三十米,仙溪十八滩之水汇注于此。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十六《辨讹》:“雁山旧志误引康乐石门诗,曾氏斥其谬,是矣。然以永嘉石门即青田石门洞,不知永嘉亦有石门山,在郡城北十五里,为永宁支山。《瓯中纪逸》云:石门山,一在括苍,一在永嘉,谢康乐石门诗则指永嘉县者,盖诗中写景与永嘉相肖。括苍瀑布最胜,诗中不及之,此一证也。又唐李白诗: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今石门与孤屿相望,又一证也。又《皇华纪闻》:康乐石门诗凡二,其一《石门新营所住》,匡庐之石门也;其一《登石门最高顶》所谓‘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棲’者,永嘉之石门也。”

各地石门,皆为一区名胜,诚然都有可能为谢康乐所游,但实际上,灵运所记石门仍有明确所指。其《游名山志》:“石门山,两岩间微有门形,故以为称。瀑布飞泻,丹翠交曜(李运富《谢灵运集》注,岩石的赤红色和草木的翠绿色交相辉映)。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经核对,庐山、青田和乐清三地石门气势雄伟,水源众多,都不符合。又据唐李白诗:“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嵊县说也可排除,所以石门应属永嘉无疑。

1999年秋,笔者得千石王一清、清水埠周文玉两先生为伴,实地考察永嘉石门。从东漈岙村西行,田野之西界有一道悬崖直立眼前,南北走向,长约百米,高约三十米。至近处北行,即见有水沿崖壁飞泻而下。据王一清介绍,1955年建石门水库之前,离地面15米处,有两岩如春笋似的相对而立于水流两侧,凌空高约15米,确实是“微有门形”,岩石质地赤色。石门朝东,涧水下泻转折南行,沿右边岩壁而去。石门以西300米处是三进丛林——石门寺,寺西平地逐渐狭窄。西方远处,一高峰矗立,俗名蒲瓜尖,是黄田镇境内的最高峰,也是瓯北白水漈的发源地,海拔556米。高峰之西建有麻山水库,又南下为白水漈。麻山西行为破石山。最高顶东北行,则为白岩村,东行为石门。石门最高顶就在于四者拱围之中。最高顶南行,依次是永宁山(422米)、双垄山(364米)、华严岙、华严寺旧址、罗浮双塔(建于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永嘉县水利志》载,1955年1月17日,全县第一座黄田乡东占岙水库开工兴建,至5月1日,建成蓄水。坝高20米,正常库容16万立方米,投入民技工2.73万工,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投资4000元,受益农田800亩。工程主持人东占岙村黄龙珍。

从情理上言,永嘉石门最高顶,谢灵运在“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时,必定登临;从永嘉石门形势特点看来,同《游名山志》所记特征最相符合;唐杨光《赤石楼隐难记》有“呀开石门,路通极顶”,表明石门在赤石附近;所以灵运《石门最高顶》诗,在永嘉所作无疑。作诗时间应在景平元年(423)春天。

后继无人,是谢灵运踪迹湮没的重要原因。对此,南朝梁天监七年(508)陶弘景到永嘉青嶂山居住,移居楠溪石室山、绿嶂山等处历时多年,可谓楠溪山水知音。其《答谢中书(谢览)书》说:“(永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宋赤石村王致远《石门寺圆通堂记》:“永嘉山水奇胜,自典午(晋朝)以来闻于天下。前圣游览者,皆耳目之所易及,以僻远见遗者,固多也。石门山,在北去城一舍,而近(世)虽州人亦罕至。余尝陟层岩,跨幽壑,坐顾青之亭。巨石鼎立,清泉激流,老松修竹,蔽亏上下,无异乎庐山之棲贤。然棲贤三峡(江西省庐山星子县境内,苏轼有《棲贤三峡》诗)之名著于江右,而石门则寂无闻焉。盖彼先贤之品题,是山水亦因人而重也。”【】

明薛应旂(方山)《嘉靖浙江通志》在永嘉石门山之后附录谢灵运《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顶》两诗全文,又在青田石门山之后附录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全文,似不能定案。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春,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梁章钜自处州青田客居温州,追慕谢公游踪,按图索骥,鼓动多位地方长官和绅士一起考察永嘉石门。此前,梁章钜曾游青田石门山,有《石门观瀑》一文,因此辨析两地石门特色甚详。梁章钜《浪迹三谈》卷四《石门》:“永嘉、青田两县并有石门,皆谢客屐齿所经,惟永嘉石门最高顶一诗最著,青田之石门相传为谢客所创辟,而却无诗,或取最高顶一诗镌之石门岩壁者,误也。青田石门之胜在瀑,而最高顶之诗言不及瀑,其为永嘉之作显然。然自谢客后,历千百年,游事绝少,不知何故。余至东瓯年余,亦鲜有谈及此者。己酉(1849)暮春,昆明赵蓉舫学使按临过此,因翻志乘得之,始属地方官访其途径,知由瓯江一潮可达山口,有两大石如削开,因名石门。稍进数里,为千石村,村后有古寺,寺后十里始为最高顶。学使以駪征不果往,余心怦然,因于四月十八日,挈恭儿(温处道道员梁恭辰)偕张镜蓉邑侯、廖菊屏守备、叶心湖广文、冯芝岩画师孥舟乘早潮往,竟日而返。”其纪游诗:“游山如读书,当进不可止。而况最高顶,昔贤所题拟。谢公登石门,开山或兹始。故蹊与新术,并入云梯峙。中间百千年,寥寥几屐齿。寺老山复荒,无人复料理。……连岩猛穷攀,仄径惕旁睨。居然造其极,岂真中有恃。遥睎江达海,近睇天连水。九斗拱在下,三州(三洲)历可指。……当年笑客儿,惜无同怀子。六人惠然集,千载能有几?”明末周天锡《慎江诗类》收录谢灵运轶诗《往松阳始发至三洲》:“清啸发城邑,冷风邀中流。熙明仲节分,悦怿阳物柔。”作于景平元年(423)仲春。谢、梁可谓异代同心,千古知音。

就在各地石门名胜声誉雀起之时,永嘉石门却背道而驰。1955年,永嘉石门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又“内平旷,多大石”,是建设水库的好场所,于是拆毁石门寺,搬掉伏狮岩,清理跃鲤滩,填塞石门作堤坝。一方名胜,面目全非;昔贤芳踪,有迹难寻。

谢灵运《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四、石壁精舍和巫湖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晚出西射堂》诗注:“铣曰:射堂,在永嘉西。灵运独处常不得意,作是诗也。然此以下皆永嘉所作”,篇目包括《石壁精舍还湖中》、《登石门最高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这些皆为《弘治温州府志》收录。《文选》录此篇承《游赤石进帆海》之后,并注:“善曰:精舍,今读书斋是也。谢灵运《游名山志》曰……今在所谓石壁精舍。向曰:言灵运游山寺也。”

 1.石壁精舍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云: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此诗写的是诗人游历石壁山寺,尽兴而归,从山谷出来乘舟入湖,回到东扉这一路上所见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恬适安逸的情意和参透玄理不为外物所羁的惬意。从所述景物看,应作于景平元年(423)夏天。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题作《石壁还湖中作》。《弘治温州府志》卷二十二录此诗,题作《石壁精舍还湖中》。

明清以来,通行版本《游名山志》第二条皆作如此:“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便是赤石。又枕海巫湖,三面悉高山,枕水渚山溪涧,凡有五处。南第一谷,今在所谓石壁精舍。”内容紧凑,语气连贯,故知赤石、巫湖和石壁精舍皆是永嘉名胜。 

石壁,在石门之内西北数百米处,俗称千人坛。凌空突出,广阔平整,岩体赤色。石门南侧悬崖,俗称石鼻,原遗存五个吊索岩孔。悬崖附近田野中,曾于1958年挖“泥煤”时发现田底下许多数抱之大的树桩,还有船板、桅杆和大量的瓷器。可见此处古时曾是一处水泊船埠,这同谢灵运描写的“出谷后入舟”的情形也符合。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认为,“石壁,山名,乃东山一峰,在今浙江上虞县(上浦镇)一带。东山有谢氏故居,山顶有国庆院。又称北山,相对南山而言。南山在今嵊县西北(崇仁镇)石门山一带。”《光绪上虞县志》卷二十一《山川》:“石壁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嘉泰会稽志)。《唐十道志》云:其南有小山形方如楼,名鼓吹楼。《太平寰宇记》又名飞翼楼。谢灵运筑精舍其下(万历志)。”《民国嵊县志》:“石门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谢灵运自石壁精舍“入舟阳已微”时归寓所,若在会稽,据2000年3月版《浙江省地图册》,今上浦镇至崇仁镇相距140公里,自北而南逆水行舟至少要航行二百里,途中景物必不能清晰可见。而在永嘉,由北而南(今千石至鹿城)距离仅十里,且顺水行舟,故能如诗中所述从容而行,沿途景色在夕阳中仍能历历在目。

 

2.巫湖

永嘉郡城为东海边的水乡,湖泊众多。城北瓯江,实际上是海的支江。《弘治温州府志》:“会昌湖,在郡城西南五里,唐会昌四年(844),韦守庸重开凿浚治,因以名。按: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又《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皆有诗,则是湖,汉晋间已有,岁久吞食三溪,急流壅塞,至唐韦守特重凿而疏耳,分南湖、西湖,会昌特总名。”“西湖,出永宁水门外永泰桥,受三溪水,弥漫于城外,广一十里,城下湖旁皆树以柳。”湖面广十里,规模不小。

巫湖,三面环山,一面枕海,方位明确。所谓枕水,就是紧依瓯水,即今楠溪江。渚,水中小块陆地。如《石室山》:“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巫湖和石壁精舍显然位于瓯水(楠溪)和永宁江附近。瓯北罗浮一带常有古代沉船桅杆出土,即为一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永嘉郡多名山水,又为天下僧占多,宗教化迹颇早。唐陆龟蒙《瓯越野庙碑》说:“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祠。”【】谢灵运出身于道教世家,又精佛学,守永嘉时,常携释法勖、僧维、慧麟等同游诸道人,寻求仙迹,栖息名山古刹,并业心神道,求解言外,庶定求宗之悟。并在永嘉写下著名的佛学代表作《辨宗论》。也许是为山水诗的声名所掩盖,世人或忽略谢灵运作为佛学者的一面,遂使他在永嘉的宗教踪迹湮没无闻。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以诗意分析,谢灵运所游石壁精舍在住地之北,并且有水路可通住地东门。夕阳在山的时候回寓所,光线已经暗淡下去,但途中“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的景色仍清晰可辨,表明石壁精舍和住地的距离不远。诗中谢公自称“游子憺忘归”,所谓游子,意即游宦在外,如《之郡初发都》“辛苦谁为情,游子值颓暮”,《登上戍石鼓山》“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旅人,乃诗人自称。旅人和故乡相对,有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表明作者在外做地方官不得志的心态,点明作者其时不在会稽故乡,意思明确。《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丹山,即金丹山,今温州西山。《太平寰宇记》卷九九,“金丹山,去瞿溪七十里。山有七峰,连岭高下,其色红赤,远望如霞映水。”唐张又新《百里芳》“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描写的是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任永嘉太守时的温州风貌,同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可以互相参证。由此断定,《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描写的正是永嘉郡城附近的景物。

 

五、永嘉东山和永宁山两居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云: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此诗写在巫湖瞻眺四周山色湖光,颇有物我合一的感觉,却又为孤游无伴而叹惜。顾绍柏认为,“南山,指今嵊县西北的嶀山、石门山一带,是谢灵运开创卜居之地,有新居。北山,指今上虞县南的东山一带,是灵运祖父谢玄开创卜居之地,有故宅及别墅。湖,指大巫湖,也称太康湖。并见谢灵运《山居赋》。”实际上,永嘉郡署附近也有“南山”、“北山”和“湖”等风景。明薛应旂(方山)《嘉靖浙江通志》:“温州府北山,说者谓为郡主山,有石崖悬瀑,高百余丈,潴为二潭,名为水漈。又曰石门山。”两地风景相肖,不能轻率取舍。

明王瓒《弘治温州府志》卷四,“会昌湖,在郡城西南五里,唐会昌四年(844),韦守庸重开凿浚治,因以名。按: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又《石壁精舍还湖中》,皆有诗,则是湖汉、晋间已有,岁久吞食三溪,急流壅塞,至唐,韦守重凿而疏之耳,分西湖、南湖,会昌特总名。”《弘治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录有此诗。

分析《经湖中瞻眺》诗中的景物,属于永嘉作品无疑。写作时间在景平元年(423)春天。其中有句:“俛视乔木杪,仰聆大壑东。”《辞海》:“大壑,大海。《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羁苦”、“海”和“大壑”明确点明诗人在东海之滨的永嘉郡羁縻为守不得志的情形。这首诗又有“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句,则是明确描写永嘉海滨景物。六臣注:“善曰:《南越志》曰:江鸥,一名海鸥,涨海中随潮上下。”天鸡,是一种赤羽的山鸡。如《过瞿溪饭僧》“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过始宁墅》“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剖竹,这里是赴任的意思。沧海,即东海,亦即东瓯,指永嘉郡。《邻里相送至方山》“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中的“瓯越”即东瓯,指永嘉郡。《北亭与吏民别》有“晚来牵余荣,憩泊瓯海滨。”《游岭门山》有“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至于同谢灵运异代同心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把“海日”和“天鸡”联系在一起描写,同谢诗如出一辙。

在谢灵运之前,其曾祖辈中,有谢铁和王羲之曾经担任永嘉太守,郗愔担任临海太守。《晋书》卷六七《郗愔传》:“永和(345~356)中,愔转为临海太守。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后去职,筑宅章安(今在玉环岛),有终焉之志。十许年间,人事顿绝。”王羲之在温州一带留下的踪迹雅事也在此时。永嘉山水之佳,“自典午(晋朝)以来,名闻天下”,不是虚传。谢灵运作为永嘉太守,在瓯江南北拥有两住所,也是一件平常事。

《册府元龟》卷五六○《国史部·地理》载,“谢灵运为御史中丞,免官,东还永嘉,撰《游名山志》一卷、《居名山志》一卷。”元大德三年(1299)谢梦符《鹤阳谢氏宗支记》:“康乐公守郡,爱永嘉亦有东山之胜,且山水尤美于会稽,乃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之下,迎母太夫人来养,欲定居焉。……(次孙超祖)不复有东归之志,于是遂为永嘉人。”两者互相印证,谢灵运退职之后在永嘉寓居较长时间。 

徐定超《鹤阳谢氏宗谱序》:“越二十世,第五五公由郡城徙居楠溪之鹤阳,为鹤阳始祖。”谢灵运《郡东山望溟海》诗:“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就是抒发旷怡之情。《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唐诗人赵嘏称许永嘉山水与剡溪流域的始宁东山相媲美。《送张又新除温州》:“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旆向天涯。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地与剡川分水石,境将蓬岛共烟霞。却愁明诏征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又有《李侍御归山同宿华严寺》:“相逢一宿最高寺,夜夜翠微泉落声。”可为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孤峰抗高馆”作注脚。赵嘏,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阴)人。早年曾游吴越,陪元稹游宴。会昌四年(844)进士。李侍御,即李郢,字楚望,长安人,曾居杭州。唐大历十年(856)进士,辟淮南、浙东等镇从事,屡官至侍御史、员外郎,与李商隐、温庭筠酬唱。《全唐诗》存其诗1卷,《全唐诗补编》存其诗35首。李郢撰《送僧之台州》:“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宋刘安上《登谢公楼分韵得心字》:“高峙危楼压翠岑,登临遥想昔贤心。人随岁月有兴废,名逐江山无古今。残日汀边生晚思,断云帘外卷晴阴。清风凛凛今何在,芳草池塘恨独深。”陈宝之《矸轩》:“谢公楼上风流客,紫髯萧疏双鬓白。”戴栩《江山胜概楼记》:“谢康乐守永嘉垂七百年,郡人始即城北门为楼,以康乐泛中川,涉孤屿历览,倦乎江壖,因取北亭叙别之诗,借楼以表之。”【】元鹤阳谢时中《谢公楼》诗云:“南山不与北山连,中有双峰媚一川。川水于今半成陆,谢公楼阁尚依然。”【】《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五《宫室》:“谢公楼,在府城拱辰门上,谢灵运守郡时恒游于此,故名。” 

明姜准《歧海琐谈》卷十二,“夫北山,江北永宁山也,见有杨府洞。《志》称陶贞白栖息是山,神昔学道或寄迹焉。”【】罗浮林宁山在永宁山上建造别墅,请姻亲永嘉场王叔杲题诗纪念。王叔杲《宁山林君筑永宁山房,东泉数谈其胜,索诗赠之,为赋二首》:“山房高筑傍嶙峋,翠壁晴岚景色新。远岫寒烟横粉堞,长江秋月漾朱轮。满蹊花木供吟眺,半坞烟霞洽隐沦。千里题诗寄幽兴,拂衣应许结芳邻。”其二“仄径逶迤入翠微,疏棂宛转媚朝晖。江流几派群山合,云树千家一水围。访胜每移霜月棹,耽幽独上水云矶。阳湖只在吹台下,自叹劳生未息机。”【】王光蕴《林宗纲传》:“宗纲,字希振,别号宁山。华南公次子。性豪放尚义,兼以素封之业,凡所赈济,悉能与伯壶峰公相颉颃。”

 

 

六、绿嶂山和青嶂山

谢灵运有《登永嘉绿嶂山》诗: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谢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他出游常以高山深谷为目标,寻求他人未见之幽景奇观。此诗作于永初三年(422)深秋,写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绿嶂山。诗人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已经难辨白天和夜晚。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疑是夜晚。明月初升了,他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他疑是夕阳正在沉落。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他陶醉于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中,从早上游到了黄昏,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最后,他颇为自己能参透玄理,不累于政事而移情山水的高尚品行宽慰。

蛊上贵不事,语本《易经•蛊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此句借用其意,表示以不为官从政为贵。履二美贞吉,语本《易经•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幽隐之人守正得吉。”此句借用其意,说明自己也要履道隐世以求贞吉。幽人,隐士。坦步,安然行走,指隐居生活而言。邈难匹,相差太远,难以比并。颐,颐指气使,指使他人的傲慢态度。阿应作诃(呵),斥责。竟何端,竟究是什么缘由。寂寂,寂寞。寄,寄托。抱一,道家用语。道家认为道生于一,故称守道为“抱一”。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儒者汲汲于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独善。”《老子》二十二章:“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受人颐指斥责的缘由是什么呢?无非是汲汲于名位权利所致。与其如此,不如隐居守道。

恬如,当作“恬知”。恬,静。知同智。交,交融,结合。缮性,即修养性情,以求全生保真。自此出,自交和而出,即“恬”和“知”交融一体,才能真正修生养性。《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性。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古代研究道术的人,总是以恬静来调养心智;心智生成却不用智巧行事,可称它为以心智养恬静。心智和恬静交相调治,因而谐和顺应之情从本性中表露而出。

《光绪永嘉县志》卷二《舆地•叙山》云:“谢康乐游兹土而《孤屿》、《绿嶂》之作以传,嗣是游屐所经,寻悠选胜,永嘉遂为山水窟。”“绿嶂山,在城北四十里永宁乡。”今在永嘉县上塘镇东北楠溪江啤酒厂后山,海拔585米。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和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皆混同青嶂山。

所谓青嶂山,在今永嘉西部巽宅镇南部外宕村境内(原下嵊乡)。《万历温州府志》卷一,“青嶂山,去郡西北四十里,即陶贞白隐居之地。麓有陶真君祠。宋皇祐(1049~1053)中,道士柯可崇于此辟谷。又有列真观及大湖。唐郡守张又新诗:‘一派远光澄碧月,万株耸翠猎金飙。陶仙谩学长生术,暑往寒来更寂寥。’”谢灵运《青嶂山》诗已佚,但陶弘景、李白和张又新等人题咏诗尚存,循迹可寻谢康乐屐痕。屈原、谢灵运和李白,异代同心,前者是后者的偶像。李白《过彭蠡湖》诗:“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而欲继风雅,岂惟清心魂。……青嶂忆遥月,绿萝愁鸣猿。”依李白诗分析,谢灵运应该到过青嶂山。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九,“青嶂山,在州西南[北]四十五里,上有大湖。昔陶真人隐居此山,著真诀以壶盛之,藏于石室,玄宗感梦取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永嘉县“破石山,府西北二十里。临江壁立,如张帆然。安溪绕其下。又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

《光绪永嘉县志》卷二,“青嶂山,山号七峰,水名冷水。宋列真观道士柯可崇造绝顶,筑临霄庵以居,导引辟谷,猛虎驯服其旁。有陶真君祠、炼丹井、石棋秤。”宋许景亮《陶隐居祠》诗:“石坛移晓月,丹灶覆寒云。瑟瑟松风在,时人自不闻。”康熙《温州府志》卷二十五《仙释》载:“陶弘景栖茅山(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以后),一日梦人告曰:欲求还丹,三永之间。知是永嘉、永宁、永康,遂入楠溪青嶂山修道。今真诰岩、白云岭皆其遗迹。”宋周行己《陶隐居丹室记》:“贾嵩采《登真诀》做《别传》云:梁天监(502~519)中,(陶弘景)自海道至永嘉。”【】

黄汉《瓯乘补》卷一,“劳大舆《瓯江逸志》:郭若虚《画论》有陶弘景《永嘉邑居图》。考之地志,若木榴屿、永宁山、绿嶂山、白泉、乌石均为弘景流寓之区,见有遗迹存焉。汉按,陶宗仪《辍耕录》:‘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梁天监七年(508),东游海岳,权驻会稽、永嘉。十四年乙未(515)岁,还茅山。傅(声谷)按,姜准《歧海琐谈》:木榴屿属玉环,永宁山属贤宰乡,绿嶂山属永宁乡,乌石、白泉属清通乡。”

《乾隆温州府志》卷二三云:“谢客岩,旧志:在积谷山飞霞洞口。谢灵运尝书《白云曲》、《春草吟》于崖上。(今)多漶没,惟‘谢客岩’三篆字尚存。”顾绍柏认为二诗已佚,原诗当作于景平元年(423)春,时灵运任永嘉太守。《乾隆永嘉县志•名胜志》认为陶弘景《答齐高帝诏》(即《题白云岭》):“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就写于楠溪江的青嶂山。这是80年后陶弘景以谢灵运山水诗为线索,沿谢公屐痕修道于青嶂山。可以推定《白云曲》是谢灵运游历青嶂山附近风景点所作,是陶弘景《题白云岭》的摹本。陶弘景说,楠溪山水“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今人对于青嶂山,大多不晓。

据光绪庚寅年(1890)《温州府二十里方图》(1∶400000)、《永嘉县五里方图》(1∶100000)和1988年4月版《永嘉县地名志》的乡镇分图(1∶50000),青嶂山位于温州城西北36公里。从瓯江北岸垟塆村(今属桥下镇)沿韩埠港(今西溪)溯源而行,至坑口(荆源乡)转北行经箬坑村、岭根村(今济根),又北行2公里登济岭顶(周山村东),再北行1.5公里和2.5公里依次是池岭和山下村(下嵊乡)、三府庙、下阵叶村、枫车岭、石碾村。济岭顶、赤岩山、青嶂山、金坑山自东而西呈一字排列,乌石山位于青嶂山之西,中隔一山,未标明名称。七峰连绵,状如北斗。乌石山西南有石洞乌岭从石碾乡边界通往邻县青田,岭南为坳外村,岭北为金坑口。山下溪经三府庙(山下寮)、下陈叶村,注入楠溪港,水口为今下嵊村,又东行20多公里为大若岩。

2001年4月20日,我到巽宅镇外宕村采访村委会主任胡贤都,按照清代地图标明,青嶂山位于山下村西南3公里和济岭岭顶以西3公里处,应是下嵊外宕村(涨水庙下)一带的金鸡岩山。赤岩山位于青嶂山东北6公里、东岸村(属巽宅镇)西南2.5公里和邵坑(今邵川)村东北1.5公里处,大致位于下嵊乡麻庄村南,以岩石红赤得名。乌石山位于青嶂山之西3公里处,上铁坑西南的正盖尖,海拔1050米,邻近青田县交界处,有乌石岭通往下嵊钼矿开采区,矿石含石墨成分较高而呈乌黑色。青嶂山之东偏南2公里处是下嵊乡南端的济岭顶,海拔861米。济岭顶南行1.5公里即是荆源乡周山村。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嘉靖丙辰(1556),贼由天门至平阳、青田,越小峙,沿江而南,遂入荆溪。荆溪,通仙居、乐清之孔道也。” 

灵运《游名山志》:“赤岩山,水石之间,唯有甘蕉林,高者十丈。”《全省水陆道里计永嘉县舆图》标明,赤岩前寺,位于赤岩山北2公里的楠溪港北岸,麻庄村与岭上村之间。今麻庄小学保存“赤岩前日月”铁牌一块,是“光绪二年(1876)夏月吉日立”。谢灵运游历青嶂山,大致可信。

 

七、白岸亭和白泉山

谢灵运《过白岸亭》诗: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李运富云,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春天。由景入史,寓玄理于山水,感叹仕途坎坷,荣辱难定,因而决意长期脱身尘俗,抱朴归真。交交,鸟鸣声。栩,柞树。黄,黄莺,黄雀。呦呦,鹿鸣声。苹,蓬蒿。伤彼人百哀,前承“交交止栩黄”,即谓伤悼那为国人所共哀的秦国三良。《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死,康公遵其遗嘱,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时人称为“三良”。于是国人赋《黄鸟》,对三良表示哀掉。嘉尔承筐乐,前承“呦呦食苹鹿”。嘉,赞美。尔,你们。筐,《毛传》“所以行币帛者也”。《诗•小雅•鹿鸣》是周时君主宴请群臣嘉宾时所唱的歌。歌中有“承筐是好”句,意即将满筐的礼品奉献给群臣嘉宾。以上四句,借诗经《黄鸟》哀三良之死和《鹿鸣》宴君臣作乐之诗义,暗示仕途凶险,今日其乐融融,明日就可能冤死,故引发下面的荣悴穷通之叹和欲离官场而隐居山水之念。

白岸亭,也是一处尘封已久的风景。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沙白为名。谢公游之。诗云:拂衣遵沙堤,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附录诗句中的垣,作堤。古代所谓的“亭”,是指大路旁供行旅休息饮食,驿站一类的场所。这“楠溪西南”,颇难理解。或以为白岸亭位于今永嘉县西南桥头镇白沙村,貌是实非。如果白岸亭位于白沙村,那么乐史必定会称白岸亭在郡城西北,或称永嘉江西北。明万历《温州府志》:“白岸山,去城东八十里。”这里参照城东介绍白岸山的方位,而不参照城西,可见白岸亭不在永嘉西部。既然参照“楠溪”介绍白岸亭,这“楠溪”必定另有所指。若以白沙地名近似而言,岩头西北双圳头有通往溪口的交通要道西岙白沙岭。枫林境内也有白沙石的地名,如枫林下九间房谱记载,“徐嘉范(1636~1704),配金氏(1635~1689),墓厝四里白沙石。”光绪《青田县志》卷十七,“南宋高宗航海由台、温过青田,海潮直送至此,得名海口。”可见这里仍是涨潮区,桥头镇白沙村在海口下游,不可能“因岸沙白为名”。

因为当代所称的楠溪,本名“瓯水”,“楠溪西南”中的“楠溪”应是小范围的地名无疑。同治九年(1870),浙江巡抚杨昌浚文载:“岩头、金山头与枫林相距十里许,另有附近村落不一,总名楠溪。”清张卓人《重莅建修衙斋碑记》云:“永嘉县治东北百余里,乡名楠溪,旧制县丞分驻于此(枫林)。”【】明王瓒《惠日寺碑记》称:“枫林惠日寺,在永嘉楠溪乡。”这里点明,所谓楠溪即是以枫林为中心的瓯水(今楠溪江)中游平原的总称。经考,枫林镇西南十五里霞岙村南山马岸岭南坡昔有马岸亭,占地约36平方,石柱四根支撑。这里大致符合“去州八十七里”的情形,但是缺乏其他旁证线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宗源瀚《浙江水陆道里记永嘉县地图》所标白岸山,即今黄田白岩所在,白岸村位于枫埠村(埭下)西南,即今浦边村,村口洞桥至黄岩洞下为古道经行处。据《光绪永嘉县志》载:“贤宰乡,康熙志称在城东七十里,以旧永宁县初立于此,故名。……三十四都东漈岙十三里,千石十五里,岭下村二十五里。三十五都芦田二十五里,枫埠三十里。”浦边村距离郡城仅三十里,仍属瓯江感潮区,与“岸沙白”的地理特征不符合。 

鲤溪深固《苓川陈氏宗谱•雁行》载,“第十六世表十二陈应昕(1453~1503),字士莹,配白岸戴氏。”可见,明朝白岸村仍有人口居住。另据昆阳《潘氏宗谱》记载,唐玄宗天宝(742~745)年间潘兆玑自青田迁居昆阳铸铁炉,十九世潘铁孙赘居金洲(今大若岩镇荆州村)戴氏,就以金洲为家乡,时间大约在元朝。荆州北与傅岸隔江相望,有人渡相通,东邻白泉,今三村同属大若岩镇,白岸可能就是现在的白泉。《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三,“白泉山,在四十四都。……大若岩,在郡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真诰岩,又名赤水山。……梁陶弘景复于此纂集《真诰》。……石室、石鼓、天台山(即指十二峰)在岩北。白岸山,去城东八十里。”八十里与八十七里接近,白泉与白岸的方音接近,地理位置正在温州城的西北方向。总而言之,白岸亭,位于今白泉村。

灵运《归涂赋》:“发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路威夷而诡状,山侧背而异形。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疑他在归途中曾经再次折道逗留白岸亭,从容游历沿途山水而去。

 

八、石室山与天台山

谢灵运《石室山》诗云: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石室山》诗作于景平元年(423)春,写诗人清景乘船往游石室山,不由得动了离俗成仙之念。石室山,黄节《谢康乐诗注》以为是谢灵运《山居赋》自注所说的“在小江口南岸”的那一座,郝昺衡《谢灵运年谱》采用其说。顾绍柏认为,揣摩诗意,似指永嘉郡的石室山。诗云“放舟越坰郊”,显然是指从郡城出发,越过郊野;倘是从故乡始宁东山出游,“越坰郊”便无从说起。诗又云“石室冠林陬 ”,突出一个“冠”字,正是写出了永嘉石室山的状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永嘉县“赤水山,在府西北百三十里,时有赤水出岩下,一名石室山。上有石室容千人,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亦曰大若岩。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岩,东西两溪合流其下,汇为龙潭。又天台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山形如甑,傍有十三峰环列。”若,原作“箬”,盖以形似箬笠而得名。始宁石室山无此别名。诗的后面部分称它为“灵域”,并联想到王子乔升仙事,可见并非寻常山岭。《万历温州府志》卷一《舆地》:“大若岩,在白泉山,去郡城西北百余里。东西两溪合流道岩下,汇为龙潭。相传为赤水时出,又名赤水山,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乃地仙李方回所治。王玄贞居此修炼,其徒朱孺子掘枸杞根煮之,饮其汁,飞升。梁陶弘景于此纂集《真诰》,故又名真诰岩。甘露(256~259)中,道士傅隐遥亦于此飞升。有石室可容千人,俗呼为石室步廊。石室之北,有龟岩瀑,一名谷漈。又有登仙岩,朱孺子升仙处也。此山地势幽阻,水石清奇。”陶弘景《真诰》卷十四《稽神枢第四》:“赤水山中学道者朱儒子,吴末入山,服菊花及术饵。后遇西归子,从乞度世,西归子授以要言入室存泥丸法。三十年,遂能致云雨于洞房中。今年八月五日,西王母迎归,即日乘五色云车登天。今在积石台。赤水山云在鄞县南十里,从楠溪口入三百里。山正赤,周迥五十里,高千余丈。如此则应是临海永嘉东北名赤岩者也。许先生所住赤山,一名烧山,即此。”《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石室山,《名山志》云:楠溪入一百三十里,有石室,北对清泉,高七丈,广十三丈,深六十步,可坐千人。状如龟背,石色黄白。扣之,声如鼓。沿山石壁高十二丈,古老传云,是石室步廊。”“石室,药多黄精、紫菀。”石室山近处又有石篑山和天台山。

谢灵运《游名山志》:“石篑山,缘崖而上,高百许丈,里悉青苔,无别草木。”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石篑山,东去州一百八十里,上有方石形状如篑云。昔黄帝缄玉版金縢篆册之秘。”《万历温州府志》卷一,“石柜山,《嘉定旧编》云:在郡城西北一百八十里,上有方石状如柜,旧传黄帝缄玉版传册于此。”《浙江通志》:“石柜山,上有升天石,又有石室,可容千余人。其下时出赤水,又名赤水山。旁曰大若岩,一名真诰岩,东西两溪合流岩下,汇为龙潭。”石篑山,今在大若岩镇境内。

天台山,《永嘉郡记•恶溪帆石》:“张帆溪,与天台山相接。”明万历《温州府志》:“天台山,山形如甑,在大若岩之北,环列一十二峰:天柱、卓笔、犀角、石牌、宝冠、仙掌、展旗、香炉、莲花、石笋、横琴、童子皆以象名。又有平霞障、龙听洞、蟾蜍石。中有傅岩瀑,悬崖腾飞,与雁山大龙湫盖比胜云。”

 

九、芙蓉山和孤山

谢灵运对楠溪中游腹地的瞿口、芙蓉山、石室山、白岸亭、归濑(嘉兰)、孤山等地景色及其物产都有准确的描写记载。谢灵运《游名山志》中所载的名山基本上位于水路交通古道经行处,距离不远的地方就有村庄。永嘉境内的名山显隐取决于村庄人文传统的继绝问题,如楠溪中游东西两岸的孤山、芙蓉山最具代表性。北宋以后,乐清芙蓉山声名鹊起,如乐史《太平寰宇记》误将谢灵运《游名山志》所载的芙蓉山归属乐清,其实乐清芙蓉山形貌与谢灵运描写的特点相差很远。明确芙蓉山的具体地址,有利于考证归濑三瀑布和孤山的准确地点。

谢灵运《游名山志》载:“芙蓉山,去瞿口五(三)十里,西南上三峰四耸石,并高三四尺(丈),森然如芙蓉,红赤相映,因以为名。”“芙蓉渚,有耸石头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芙蓉山有异鸟,爱形顾影不自藏,故为罗者所得,人谓(宅鸟)(宇鸟)。”《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永嘉,旧名永宁,置永嘉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有芙蓉山。”《嘉靖永嘉县志》卷一,四十三都,“三图,瞿口、豫章、朱岸、小若、吴嶂。”《光绪永嘉县志》卷二,“芙蓉山,在城北四十八都仙居乡,三峰耸立,红赤相映,如芙蓉然。宋陈虞之率众拒元兵于此,殉难者八百人。《隋书•地理志》、《一统志》、《乾隆志》。按,旧志作四十四都,盖误,其背系跨四十三、四两都。”瞿口,俗作渠口,为楠溪大小两源交汇处,也是楠溪流域最早的古文化遗址,曾出土新石器时代夹炭陶和石刀、石斧等文物。根据渠口与芙蓉山的距离,可以得知谢灵运《游名山志》中的芙蓉山,位于楠溪中游芙蓉村西。

五代时,下园瞿从裕和方士朱元化游于芙蓉岩上,开辟中洞,建立佛堂,设立世尊普贤塑像。又在洞前四周山坡开辟良田数十亩,资助为香灯费用。后晋开运元年(944),请详朝廷赐匾曰:崇果禅寺。岩下广福寺,本为崇果园廨舍,宋天台宗智者大师、芙蓉陈桂建立,治平(1064~1067)间,赐额。崇果禅寺有石塔六角,题刻云:“大宋皇祐甲午(1054)春二月。”

宋末,楠溪芙蓉山因陈虞之抗元立寨于此,为人津津乐道,千古传颂。民国渠口石柱王定侯(胜来)自城区避居枫林,有《避乱楠溪诗四首》之三《芙蓉岭》诗云:“芙蓉岭望水云村,眼底群山让我尊。”芙蓉村司马第大屋陈叔平《和王定侯避乱楠溪韵》之三《和芙蓉岭韵》诗云:“花名峻岭水名村,孤立高峰敢称尊。”芙蓉岭西下即为小若岩。清初湖州蓟过庭《过永嘉小若岩诗并序》:“天下之奇,果尽于此矣!……小若之奇,真足插雁荡侮玉甑,为瓯中第一,不诬也!”“永嘉山水妙天下,沙头西北尤称雄。他山土阜堆突兀,此地石骨争巃嵸。截溪却汉骇心目,荡然祛虑掊幽衷。……倒持吴箑数岩岫,一步一换无一同。”

孤山,位于枫林境内永乐古道经行处,与芙蓉山隔楠溪相望,以孤峰卓越而得名,俗称大象山,山巅有军事堡垒山寨遗迹,也称寨山,有幽深石洞和神话传说。谢灵运有《登孤山》诗:“迥旷沙道开,威纡山径折。波(撼)青密林,(光)映丹穴壁。”《光绪永嘉县志》卷二,“枫林山,在四十七都,有岭。《乾隆志》。陈遇春《枫林遇雨行急不得见岩头诸峰》云:未策青藤去,枫林落叶催。名山空结伴,骤雨失追陪。泉响秋逾迥,岚深昼未开。幽寻不可歇,重拟拨云来。附近有孤山。在仙居乡。《乾隆志》。”东侧半腰有深邃的天然地道,充满神奇色彩。民国时期,汤岙徐石麟曾拟筹资开发。20多年前,枫四村徐高明、枫一村徐进兴各自组织同伴进洞探险,潜行1小时40分钟,仍然探索不到尽头,因担心照明条件和安全问题,只得返回出洞。

明朱谏有诗云:“丹枫林下碧溪湾,雁宕行来一岫间。”雁荡山脉自东皋望海岗向西延伸进入枫林镇境内,分为南、中、北三大支脉,中间形成孤山溪(档溪)和狮溪(斯溪),自东向西,汇入楠溪江。永仙古道经过枫林西部,和永乐古道、永缙古道交汇于昭浦码头,形成楠溪中游的水陆交通中心。枫林盆地海拔最低处仅50米。2007年10月2日,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第八项目经理部副经理葛连云介绍,枫孤溪公路南侧的第一座高架桥墩基地,打桩钻洞深达60余米,沉积物都是含粘性土卵石、亚粘土、全风化玄武玢岩。枫林冲积平原的地质勘探表明,境内曾经存在谢灵运时代“迥旷沙道开”的地理环境。

东晋南渡,大批中原士族避乱南下。唐张籍《永嘉行》诗云:“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孤山半腰的下港村为永嘉至乐清古道必经之地,曾经出土西汉清白连弧铭带花纹铜镜,圆形,圆钮,并蒂十二连珠纹钮座。再向东经漈坑、风门坳、华坦坑、歇盐坪、茶园,向东过乌弄,越过正岗山林场,进入珍溪水系上游水岩景区。林场场部驻地西湾头东南一里处,有谢公田,即谢公行田视察农田的地方,后人以方言同音字简化作石公田。永乐古道上的苦竹村,今作科竹。元乐清李孝光《苦竹村》诗介绍这段古道的景物说:“蓝舆轧轧路高低,苦竹村南古岘西。草舍爨茅留客饭,麦田焚棘断人蹊。花梢春意关禽语,石磴霜痕印虎蹄。心自爱闲身尚役,好山何处是真栖。”明末,华坛头华八、华九兄弟挑盐自乐清返回楠溪,途经歇盐坪遇到老虎,用扁担打死老虎。清康熙五年(1666)孟秋,徐应鲸在金山头村建立华圣庙,纪念打虎英雄华八、华九兄弟。虎皮今存金山头村民家中。相传,华八、华九打虎时,匆促之中,扁担钉不慎钩上箩绳,打翻竹箩,食盐撒在地上,化为粗盐大小的石头子。孤山之巅则有牛头寨王的神话传说。

孤山以东十里为北坑龙潭。

 

十、归濑三瀑布

南朝梁陶弘景称,永嘉楠溪“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清代阙名《静居绪言》)说:“有灵运,然后有山水,山水之蕴不穷,灵运之诗弥旨。山水之奇,不能自发,而灵运发之。”《光绪永嘉县志》:“往者谢康乐为郡,好游名山,由是此邦山水闻于天下。天下之士行过是邦者,亦莫不俯仰留连,吟咏不辍,以诧其胜。”“永嘉遂为山水窟宅。”其卷二,“楠溪,在城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嘉靖志》俱作十里。源出天台、仙居诸山,有大源、小源从东南流入界,与本邑仙居乡之李、樟、蓬三溪,清通乡之小、藤、珍、档四溪,合贤宰乡之罗溪,共八水合流,而南至潮漈,迤逦三百余里入永宁江,为楠溪港,盖合北境四乡诸水,源远流长,下通潮汐,俗称北港。此即《永嘉记》所云:瓯水出永宁山,去郡城五里入江也。”永嘉山水名声在外,但由于历代方言演变和文字改换交替而行,譬如赤石写作千石,绿嶂徐家湾变成石介下,白岸写作白泉,如此之类。乡人对于瓯水和楠溪的历史沿革而言,大多语焉不详。谢灵运在楠溪境内创作诗歌的具体地点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谢灵运《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云: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邅。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回到项部】 【邮件转发】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