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祥
回首往事,在我以往38年的教学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要数二十多年前在浙南山区永嘉县东岸中学度过的那一年支教生涯。
一九八六年仲夏,浙江省教委为了加快发展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决定抽调部分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市、县的教育力量支援全省几个贫困县的教育事业。嘉兴市教委从下属的六个县、市、区中抽调了六个骨干教师组成了“嘉兴市赴永嘉县教师团”,奔赴永嘉山乡各中学任教。我被分配到了楠溪江畔的东岸中学,任教該校初中毕业班的语文课。从一马平川的浙北平原来到崇山峻岭的浙南山区,从省属重点中学来到山乡初中,环境变化很大,工作上、生活上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生活上苦些没啥,但是语言上的障碍和山乡孩子对一个远方来的教师所存在的陌生感,实在令我焦急。
为了打开局面,搞好教学,我在课堂上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施教,慢讲细析,认真解读;课余时间,主动来到学生的寝室里和学生拉家常,讲故事,谈学习方法、前途理想、风土人情,并向他们学习温州方言。短短的一两个月内,我不仅能基本上听懂山乡孩子的方言土语,而且自己也能说上几句常用的温州话了;更重要的是我频繁、主动的与学生接触,很快消除了我与山乡孩子的隔膜,初来时的陌生感被浓浓的师生情取代了,语言上的障碍渐渐消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克服了,教学工作的局面很快打开了。
山乡的孩子纯朴、真诚、勤奋、刻苦,但知识面较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写作水平较低。针对学生的这一现状,我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落实双基;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每逢星期日,我走村串乡,走访了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习上的困难。饭前茶后,我常约上几个学生或去学校附近的山坡散步,或去楠溪江边赏景,或在我住宿的陋室中聊天,在自然随意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聊天的方法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谈论永嘉县的历史典故、风俗民情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积累写作的素材。一九八七年阳春三月,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带领学生游览了邻县乐清名闻遐迩的雁荡山,领略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师生共同执笔《江山如此多娇》这篇作文,抒发了我与参加春游的学生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之情(我的这篇“下水”作文,后由永嘉县教研室作为教师“下水”优秀范文打印成文,印发给各中学,并参加了一九八七年溫州市教学成果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师生一年的共同努力,我所执教的东岸中学初三毕业班七十五位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在一九八七年的初中升学考试中,语文升学考的总体成绩名列人口达八九十万的永嘉县几十所初中的前列,我和学生都欣慰地笑了:因为我们的付出,辛劳和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
援教期间,我还应邀先后到上塘中学、永临中学、七都中学、罗浮中学,白云中学等学校进行了公开课教学,我至今犹记得我在永临中学初三讲的公开课《花儿为什么怎样红?》(说明文),下面听课的来低全县的部分语文教师比班级中的学生还要多,而在七都中学前后进行了三天公开课教学。并多次和永嘉县一些中学的语文教师,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改方法,共同为搞好教学工作而努力。
永嘉县教育局、东岸乡政府和东岸中学广大师生对我的生活相当照顾。永嘉教育局和民盟温州市委多次派人来看望我,学生经常来到我的居室与我谈天说地,减少我的寂寞。而以当时的海盐县长胡惠洪和组织部长陶志兰带领的海盐县政府代表团,1986年10月在永嘉期间也特地慰问了我。在东岸中学的一年,我始终生活在温馨和关怀之中。
秋尽冬来,春去夏至,转瞬间为期一年的援教工作期限已到,一九八七年夏天,在我返回海盐前夕,东岸中学的三十多位师生冒雨为我送行,戴方洲老师还亲自陪伴我返回家乡。回海盐后,我先后收到了上百封来自永嘉的学生的来信。陈志和、方志杰、陈献东三位学生不顾路途遥远,特地来海盐看望我,使我深深感动。
永嘉县经过多年努力,已于1996年摘去了贫困县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而永嘉县的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每当我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永嘉县迅速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的信息,曾对永嘉县的教育事业尽过绵薄之力的我,彻夜难眠,内心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二十五年过去了,当年我援教过的那七十五位山乡孩子如今早已长大成人,年逾不惑,有的成了永嘉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有的远赴国内外拓展自己的事业,都走上了脫贫之富路,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他们一直沒有忘却我这个曾任教过他们一年的异乡老師,经常来电邀请我重游楠溪江,一睹山乡巨变后的新貌,并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我的心愿何尝不是如此啊!1987年我曾参加他们初中毕业十周年的同学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将在不久的未来,再赴永嘉大地,与久别的学生、同事重逢相见,畅谈离别之情,重游楠溪江的奇山秀水。
元济高级中学退休教師 徐子祥于2012.6
通信地址:海盐县武原镇长潭路110号24幢101室 邮编: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