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首页 > 文史天地

追忆山区从教六十年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 2014年11月28日 】

我叫刘良文,男性,出生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今年虚令八十六岁。原系永嘉山区山坑乡汤店村李坑自然村人,家里贫穷,依靠父亲挑盐打工维持生活。因无钱读小学,父母把我寄托表山大姑母家,在表山当地小学就读。姑父郑庆表在家一直管理地方册库,家庭条件较好,但大姑母身体不好,一直在家卧床休息。我在她家里,晚上睡在她的床前小床上,她吩咐我用功读书,周六周日叫我帮助她家料理家务,晴天上山砍柴解决她家燃料,有空还要在村后山地坦栽种蔬菜吃。有一次农忙插秧时,我对插秧比较内行,原来我跟爸爸学会,所以插的秧行特别正直好看,那一天在田间受到表山村邻居朋友的表扬,说我是个插秧能手。有一次姑父买了几斤鲜黄鱼,烧好叫我吃。我只夹了一点点黄鱼肉,被我姑父批评:“为什么这么省?应该把应大块吃下,对身体健康有利……”。我在表山小学读书时,校长郑英梅、老师郑玉环等对我特别关心、爱护;学校里同学们对我也很好。小学毕业时第一名是郑圣颜,第二名是郑春煌,我毕业考列为第三名。我的学习有了进步,姑母姑父们对我特别好,我一世难忘。

我在表山小学读书毕业后,即回老家李坑村,宗族按规定奖励我200斤稻谷,从而更激发了自学的积极性。我本是考中学的好苗子,因家穷无钱继续上学,只能在家帮助父母服农,上山砍柴卖钱,一方面帮助家庭解困,一方面用一点钱买中学语文、数学书籍和有关学习资料,在家边务农边自学。为了节省钱,我去买了一些“水写纸”对联以水代墨,练习书法,并用此“水写纸”教弟妹识字,在家中成了弟妹学习文化知识的启蒙老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便去请教有文化知识的人解惑,不耻下问,饥渴求知。因我坚持自学,练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练出一手好书法,还经常给村民办喜事,或过年过节写对联。在务农中跟父亲学会插秧,并成了插秧能手,在农忙时节还给地主、富农打工赚钱,为家庭分忧解难,自觉挑起家庭长子的重任。我特别孝敬父母,帮带弟妹,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好家。数年来,我在家勤劳艰苦,维持家庭生活,边自学,边劳动,让父母双亲减轻负担,平安度过晚年时光。

一九四七年由本村房叔刘贤煬(他担任小渠小学校长)介绍,我到巽宅进书小学当代课老师。由于当地群众对我这个年轻教师生活上处处关心帮助,使我初当教师工作顺利进行,和学生欢聚一堂,度过一年生活。一九四八年春天,由潘坑乡张家岸地方郑九盛同学的父亲介绍,我到周山村小当教师。周山村和邻村田寮村一向闹宗派矛盾,因此在星期日,两村学生上山砍柴牧牛碰到时,总是扭打叫骂。我了解情况后,就去和田寮村教师商量,分头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解决了这个纠纷。同时,我们还组织两村学生共同割除了七亩多鸦片烟苗,动员农民改种粮食。这一举措让两村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此后两村干群也十分满意,还得到了地下党组织的一致好评,

一九四八年秋,我在周山小学任教时,一天上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突然发动围剿进驻周山村的“三五支队”游击队。我们游击队为了保存实力迅速撤离周山村,并通知学校老师也撤离。我带着学生退出周山村,进入森龙山区,并在山林中给学生讲语文课讲革命故事,尤其是刘胡兰英雄故事,还讲了外国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故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从小学抓起,培养学生革命意志。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教诲,便忘了敌人来村围剿时的紧张气氛。一九四九年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前夕,我发动学生做支前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地下党周飞进的下属部队,有一天奉命前往潘坑乡,发动攻打国民党东山自卫队郑锦喜的故地,即潘坑乡包亩田村东山自然村。地下党部队攻打了一天一夜才消灭了郑锦喜的自卫队,连炮台自卫队房子统统烧毁后,共产党山区地下游击队经过周山村,召开地下党会议时深深表扬了周山小学全体师生努力做支前工作的举动。我在周山村小,为了使孩子能上好音乐课,我曾几次利用星期天去岩头区中心小学向“音乐行家”周佩伟老师请教,回来边学边教,在当年全乡学校唱歌比赛中,周山小学学生大合唱,获得全乡第一名。这更坚定我信心,只要自己不断学习,就能教好学生。

一九五0年,因四川区巽宅乡黄坦村干部的邀请,我到黄坦小学当教师。一年后,和我爱人章银红(黄坦村妇女主任)同志结了婚,我记得当时办婚事是简便的,只在岳父母家摆了几桌酒席就好了。我和爱人章银红结婚后,她一直在我身边一起生活,有时还帮助我管理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爱戴。她一辈子关爱子女,团结亲友群众,使我一辈子难忘!

一九五一年春天,我又被原周山村李顺掌(在潘坑乡工作)同志聘请去潘坑乡小学负责担任创办潘坑完小工作了。潘坑乡共有七个行政村,包括了五十五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距离都很远,潘坑乡当地就有一百二十三户,干群迫切要求创办完小,我也认为有办完小的必要。一九五一年学期结束时,乡里正进行土改,我白天帮助抄田亩册,夜里和干部商量办学的事;召集过四次干部会,两次群众大会,又进行个别说服,大家都认识到了办完小的重要,第一次筹募办学经费时,贫农谢庆炳带头捐助谷子150斤。由于我的热心办学,学生由过去10多人增加到52人。为了使工作进行的更好,这个乡村校需要合并(由15所并为5所),开始群众存在宗派情绪,不答应。这时我在大会上根据各村地理环境和友谊关系,反复说明合并的好处,同时找老辈动员说服,结果各村群众都同意,其中有一村亲自送桌椅,使整个乡的学校办得更好,成为永嘉县的典型。为了搞好这次并校与普查工作,从岩头到潘坑有五十里山路,我曾接连跑了三、四次夜路,有一次到半路灯熄了,摸索着走十五里山路,膝盖都跌破了。

夏荒时节,政府援助了四十五斤大米,大部分作办公费用。因此教师五、六份两个月的伙食成了问题,群众知道后节省自己的口粮,送来麦子100多斤,一个半月教师吃麦糊。学生谢选柳回家说:“先生吃得太苦了”。他家里人又送来二斤白米,乡长金顺亭知道了也省三斤大米送来。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每天读着报纸上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战斗事迹,受到鼓舞,因此在工作中仍能满怀信心前进!我对学生的热爱是出于衷心的。学校初办起来很简陋,学生睡在戏台上,满脸都是蚊子,我每夜烧稻草来驱赶蚊子,让学生睡得好。学生胡帮进脸上生了疤疮睡不着,我就整夜坐在学生床边看护;学生李信弟害了疟疾,说胡话,一家都慌乱,我特地到十里山路外买“奎宁丸”把他的病治好。每逢雨天放学时,我就把年少的学生一个个背过溪,或者送到家。有空就去访问学生家属,关心他们的生产和孩子的生活,紧紧地和群众打成一片。作为人民教师,在做好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热心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如读报宣传,推销报纸。在一个大雪天的傍晚,为送密件,我爬过十多里山岗,跌过几跤,最后完成了任务。还要支持配合解放军、民兵搜山捉土匪等有关任务。

潘坑完小创办后,县教育局发下任命书,任命我为完小校长。一九五二年一月间,在温州干校教育科学习时,我被评为优秀教师。一九五三年八月,在温州市应道观干校学习时,由岩头区中心小学校长郑寿延同志介绍,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五三年下半年,因工作需要,县教育局发文通知我去鲤溪小学担任校长,鲤溪完小规模比潘坑完小大几倍,学校教师有十几人,学生约400多,任务重,工作忙,只好依靠全体教师和当地乡干部领导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办好学校,教好学生,一年之后学生数逐渐增加,学生参加期终考试取得良好成绩,当地干部和群众放映十分满意。一九五四年冬学期结束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总结表扬全体师生,感谢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支持,鲤溪小学全体师生对我特别好。其中有个女生李领弟其父早去世,其母身体差,家中生活很困难,而李领弟同学在班级里当干部,她能帮助老师搞好全班同学团结友好,她生活费用有困难时,我便对她帮助,而她对我特别好,一辈子也忘不掉。由于她读书用功,中学毕业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就分配当教师,现已退休在家,她的几个子女都在县、市工作表现良好。李领弟的丈夫李玉祥老师是一位全县有名的体育教师,退休后仍保持体育特长,教育青年学生,李老师年已73周岁,近几年来坚持和李领弟一起上屿山公园运动场教中老年打太极拳,锻炼中老年身体,深受广大中老年们欢迎爱戴。

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县教育局又调我到枫林小学担任副校长。枫林小学规模大,学生达800多,教师几十名,初到学校时干什么工作也不清楚,只好请示正校长吴佐昌同志,由他指点我工作。一学期过后,我的工作任务明确起来,边学习边工作 。学期开学时,我经常下村动生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也能入学读书,如枫林镇后山镜架山村学生徐秀凤,我先后到她家十多次,其父说家庭困难无法上学,第十一次去动员,我上山时正遇到其父挑担玉米树,我就接过担子将其送到家里。徐秀凤父亲十分感动,终于决定让徐秀凤第二天到校读书。以后徐秀凤小学毕业考入初中,再升到师范,读毕业后分配当人民教师。如今徐秀凤退离休后,一直还记得我是他的恩师,当我80岁那年,徐秀凤和其夫二人送来匾子和感谢词给我,上边写着:致恩师刘良文先生。感谢词内容是:

日月穿梭光阴风,转眼恩师已八旬;

难忘童年师生情,恭贺恩师万年松;

我生山区家贫穷,意想读书父不从;

师来访家数十次,执意老父死不通;

一日师父又相逢,父挑粟树背如弓;

恩师紧把担子接,步步上岭送家中;

边挑边劝气呼呼,深深感动我父母;

当晚二人商量定,次日让我去读书;

如今我已退了休,晚年生活乐悠悠;

多亏这担玉米树,光明幸福恩永留。

徐秀凤同学,以后还经常来我家慰问,关心我的身体和生活。学生对我好,我一直记在心头,永不忘掉!

在枫林小学工作时,组织上准备送我到省工农干校培训,我问培训后能否回来教书,领导回答那不一定的,我斩钉截铁地说:“那我不去”。我一心一意当教师,别的工作不想去,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一九五八年还参加温师函授部进修。

一九五七年间,全县机关、中学开展肃反工作时,组织上又调我到县教育局。后转到县五人办公室下,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为了调查工作,曾在全国跑过好多地方,曾在温州梧延区工作半年多。后又回到本县沙头区做肃反工作。数年工作后,我又调入中塘小学当校长。二年多后,再调入县教育局成人教育股当负责人,深入基层,开展扫除文盲工作。一九六五年省教育厅抽调我到金华市让长公社蹲点扫除文盲,一年多坚持调查研究,写了蹲点体会一篇文章达3000多字,登在农村扫盲业余教育试点工作资料汇编第二辑内,这对我的工作起了很大鼓舞!

一九八三年,我退休后,仍在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当临时工。数年后,一九八六年和潘振丰同志一起筹办楠江中学。此前,由县政协牵头已在瓯北龙桥创办了楠江中学。当时,我和潘振丰同志等人看到上塘地区许多初中毕业生升学难,于是萌发了在上塘地区创办一所民办高中的念头。一九八七年,我们和批准单位协商后,就定名为楠江中学分部,过一段时间后,瓯北龙桥办的楠江中学分部并在上塘一起了。学校创办之初,一无资金,二无教师,三无校舍。白手起家,走访了60多个单位,有的单位跑了数次,求三姑拜四嫂,才筹集到办学经费,先借租赁单位闲置房当教室,并四处聘请教师,招收学生,学校在艰难中办起来了。为了办好楠江中学,我曾和原教育局局长何经祥同志一起到全县60多个机关、企业乡镇等部门单位,整整跑了三个多月,筹集资金10多万元。有一次我在永临区各乡镇筹资时,碰到了县组织部副部长陈久湘同志,他看我筹资辛苦,就主动去几个乡里帮助我筹集资金三千多元,鼓舞了我筹资信心。

一九九一年,一幢新教学楼在上塘镇下堡村拔地而起。同年,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定为“永嘉县楠江中学”。我担任楠江中学总务主任。当时在校学生有14个班,有学生678人,教职工正式的有40人,兼职24人,合计64人。自创办十年多来共已招收学生60来个班,解决了约3000多高中生入学难问题,先后培养了2500多名高中毕业生。接下来楠江中学越办越好,记得最多一年招生最多,全校共有23个班级,至今楠江中学毕业生在各条战线工作的人员非常多,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对国家社会贡献无可估量的。

 

回到项部】 【邮件转发】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