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首页 > 文史天地

我的求学经历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 2014年11月28日 】

       念书

母亲遵父亲温州来信於1954年9月1日,牵着我的手送我进小长坑小学念书。

小长坑小学设在村口溪坑右边的三官宫里,三官宫在1965年洪水暴发已整座冲走,留下的地址后来改建成小长坑小学,现装璜为村里的办公楼。宫宇三间、坐西朝东、悬山顶结构,除正面外其余三面石墙砌成。宫顶天花板装饰,后面青山依靠,山脚一丘水田和祖母耕种的三排地坪及宫后一条通往西山的小路把三官宫隔开一点距离;右侧有二亩多良田环抱;左侧和正面溪流环绕。石墙外一小路通向宫中,溪坑凹处长着许多古木、其中古枫三株、杂木数十株、直径约300公分断顶的苦株一株;宫的前面狹小的道坦外围有一条一米多高的岩石结构的小山冈,冈的凸处筑着一个三官爷墩,墩外猛刺狼藤缭绕,其中一条径粗50公分的猛刺狼藤沿溪坑而上20米又横跨溪坑而过绕上一株高大古枫掛空伸向对岸与村口邹氏宗祠相接。宫离溪坑高丈余,宫下有一石洞穿过与溪坑里一小潭相连显得阴森而惊奇,传说宫下的石洞十分神奇,说洞里有时锣鼓喧天、有时琴簫奏乐、有时洞口晒着花衣衫。

教室设在三官宫中间三官大帝佛像面前,左边间老师宿舍、右边间老师厨房。书棹二排,右边设四张、左边设三张,我坐左边最后一张。那时,学校一到三年级的复式班,学生有邬贤仁、邬贤里、邬先胜、徐莲花、郑永华、金秀二、李启伍、李凤蕊、邹启洪、周洪青、赖玉青、戴岩琴、金莲蕊和我,其中周洪青、赖玉青、戴岩琴和我为一年级。开学这一天,老师金宝山,鲤溪乡垟头村人,他教我读“开学了”三个字,因当时的语文很简单,第一课“开学了,”第二课“我们上学,”第三课“学校里同学很多,”第四课“老师教我们,我们听老师的话,”第五课“国庆节开大会,大家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同时老师拿来一张已写好了大字的纸叫我影,我看上去写着的是“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千、七十士。”

土改后小长坑村由小长坑、黄界坑、水景、高坑下、和平丘五个自然村组成。上学期结束,下学期学校设小长坑、黄界坑、水景三个教学点实行轮教,即三个教学点轮流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几位同学随着老师一个星期在黄界坑读、一个星期在水景读、一个星期在小长坑读。记得黄界坑小学设在村口庵里,当时庵里住着一个叫张海堂的老娘,我们带到学校的中餐都放在她家的棹上,有一天,我带去的中饭未吃,岩进得表叔把我叫去在他家吃。水景小学设在郑九界屋楼上,我们带米没带饭,郑九清家对我们很好,我们的米带去放他家,他家不仅把饭烧好,而且菜全由他家供给,记得每次他家烧的菜都相当丰富、有豆腐、有鸡蛋、有咸菜、甚至有肉。这二个教学点学生不多,因时间久远许多同学已记不清了,仅记得黄界坑有张福娒、徐祥富、张得兴、陈美花等;水景有潘岩川、毛岩法、潘金钗、郑岩华。

54年度的暑假,即1955年的8月,祖母欲去温州看望在永嘉县税务局工作的父亲,带我同行。此行先在福佑姑妈家过了夜,第二天坐抱岙坑口李中河哥船到温州。那天,我们到了福佑菲头等船,姑夫到抱岙坑口帮李中河哥把舴艋船撑出,我们在菲头上船。

福佑至温州船上我们共过二夜,一夜在下大潭,一夜在沙头滩至温州的途中,因沙头至温州属感潮河段,船须落潮时开,所以沙头至温州段船在夜里行舟,第三天清晨舴艋船在温州株柏码头靠岸。当时的温州没有公共汽车,市区交通主要依靠自行车、黄包车(人用手拉)、三轮车,我和祖母顾了一辆黄包车拉到永嘉县税务局父亲的驻地。

永嘉县税务局位信河街白塔巷25号,住宅在四面围墙之中,围墙的前面有雕塑的高大门台出入于白塔巷。房屋砖木结构的五间小洋房,房前花园,植有花木、藤棚,房的右侧连在一道的砖砌成的金鱼池,池中养有各色名样的金鱼。房后两侧建有轩屋,轩屋间道坦,坦中设有一口水井。轩屋右侧(西)为餐厅和橱房等家庭用房,左(东)侧为局长张学民的住房。


那时的温州没有几条街路,仅大街(解放街)、百里坊、上岸街、康乐坊、公园路、人民路等。信河街也算一条,但未成街道。八字桥至广场路段街道的左边(东)河渎,上用木板铺设,街道的右边(西)坭砖铺成,实则半条属木板半条属砖路;广场路口至人民路段属小巷未成街路。

到税务局后,父亲这天不在家而在县政府里开会,税务局长张学明的妻子叫儿子张新民、又名张汉民带我到县政府里找父亲,在县政府会议室外父亲见到我就出来叫我先回税务局,他会后回来。晚饭父亲叫局里的通信员刘振高叔叔帮助买来二碗面给我们吃,父亲又打来脸汤给我们洗,我问父亲脚放哪里洗,父亲说脚也放面盂里洗,这时我才知道工作的人洗脸、洗脚同一个面盂。

父亲对祖母十分孝敬,在温州期间我俩吃饭父亲安排在温州应道观巷县机关招待所里,同时抽空带祖母和我到温州东南剧院看戏,到大众电影院看电影,到中山公园游玩,到江心寺旅游。在家时我已知道温州的馄饨,一天夜里在温州中山公园玩回来,我想馄饨吃,结果父亲找来找去才找到一家馄饨店,馄饨吃后我才知道馄饨的味道原来不是我在家想象的那样,讲不出它是什么味道,所以说到馄饨便想起温州时馄饨的味道。

二十多天过去了,祖母要回小长坑,父亲要我留温州念书。

温州学校很多,我转学在温州市永清小学,因局长张学明的大女张秀英、二女张汉钦已在永清小学,其子张新民与我同龄同级也安排在永清小学。温州永清小学座落信河街朱冠巷,它四合院结构,后进原为祠堂、左右属楼房、前进左侧平房右侧楼房,操场设在校外,我的教室设在右轩楼上。

在温州我度过二个春秋,即二年级三年级。这二年我不仅尝到做学生的滋味,同时也体验到了城市生活。学校对学生非常关心,在班级里我被选为小组长,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七位同学一道在礼堂里同时举行了入队仪式;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春游,一次游瑞安仙岩,一次游温州江心寺。游仙岩我们游了仙岩寺、梅雨潭,因少时未读过朱自清写的散文“梅雨潭”,所以也看不出特别的感觉,只见梅雨潭的瀑布像雨一样令人想入非非。游江心寺这天实令人兴奋,开始学校里在江心寺东塔进行做“除四害”游戏,许多同学先把用纸剪好的蚊子、跳蚤、麻雀、老鼠等四害藏匿在东塔的柴丛中,然后让学生去捡,谁捡到一颗奖一粒糖,我捡到二颗奖二粒糖。接着,班级同学在江心寺的文天祥祠外右边的草坪里做擂鼓传花的游戏。

永清小学张新民和我同班,张国珍为班主席、校长邹岳、教导主任陈玉梅、体育教师女的她姓林,班主任因时间太久现在已记不清了。

在温州白塔巷我交了二位在校外的学友,一名税务局干部孙明权的儿子,他青田人,叫孙永炎,在丁字桥巷小学念书,住白塔巷14号,后因其父亲出国现他也在国外;另一名叫郑亚云、号阿云,在苍河小学念书,住白塔巷8号,他的父亲清卫工人。我们三人经常在一起,有时一起学习、有时一起到中山公园玩。记得学校曾叫我们组织学习小组,我们的学习小组就设在孙永炎家里。1957年夏天,我父亲因工作需要调任黄南乡工作,我一个人留在温州由税务局付局长徐如人的妻子林梅燕阿姨管理,有时我们三人偷偷地到温州九山河游泳被林阿姨和孙永炎的母亲知道,林梅燕阿姨怕出安全问题寄信与父亲,57年的下半年我转学在永嘉县岩坦区中心学校念书。

岩坦区中心学校系岩坦区最高学府,它担负着岩坦区当时九个乡的领导和指导任务。学校四合院结构,在40年代利用原岩坦宫后退加建。新建的三面为二层楼房,院内有二个小天井和一个大天井,加上绿化,院内环境十分优美;教室设在新建的楼房里,后退宫宇为礼堂,集会、饭厅、打乒乓活动合用。学校操场设校外,它面积较大,不仅是全区大型的体育运动会场所,而且是学校的主要体育活动场所。

学校设一年、二年、中年、五年、六年共五个班级。我插班在中年级,因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较少二个年级合并一个年级。我读四年级,教室设在后退左侧,班主任金成武老师,同学四年级的有戴家福(后改国福)、戴送福、戴祝平、戴岩妙、戴成波、戴爱花、赵爱叶、戴余松、戴瑞聪、戴瑞顺和三年级的有李珠钗等四十余人,其中戴家福、戴送福学习成绩拔尖,具有岩坦双福之称,五年级时二人合写一首《打柴》长诗轰动岩坦。五年级时岩门、闪坑、元头、屿北、东岙高小学生转入人数增加单独设立班级,教室改在前退的右边间,班主任王汉庄,六年级时教室调到前退左边间原六年级的教室,班主任换成金家福。

岩坦学校有许多住宿生,他们主要来自黄南乡和岩坦乡的闪坑、元头、西圹、蛙蟆垅、屋龙坑等远地的高小学生,这些学生都自挑粮食、棉被和日用东西来学校住宿,饭他们自蒸,蔬菜自带,特别是带的菜在一周内都冷的学生很少去烧热来配,我比他们幸福,粮食国家供应由岩坦粮管所卖,菜父亲委托副校长李希进老师叫学校给我卖,所以我的生活待遇与老师一样饭热菜热。住宿生在学校里也挺有意思,早上听铃声起床,晚上集结岩坦街游玩,休息在礼堂打乒乓,睡前你一句我一段故事。记得1958年冬有一天,大伯来看我他住在我学校里,第二天早上我烧番薯汤给他吃,这天天气寒冷,我又未烧过饭,批番薯时手冻得发抖,番薯皮批批停停冻得真有点难受。

在岩坦学校我是一名乡干部的孩子。因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学校老师、领导都关心我培养我,在四年级、五年级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六年级时担任学校少年先锋队大队长,我在肩负担子下经常出现在学校操场的讲台上带领学生做早操和一些课外活动。1959年6月,温州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我作为学校学生代表和岩坦区里的李中科、老邵、校长支洪生,屿北农中张福奏、岩坦大队民兵队长戴文波一道到温州开会。来自温州地区的仙居、黄岩、临海、玉环、丽水、青田、洞头、乐清、瑞安、平阳、泰顺、永嘉等县的代表都聚集温州住在松台山脚新落成的温州师范学校里。会议在温州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次会议规模大、待遇好,我尝到了从未尝过美味佳肴,这里最有意思的是张溪的张福凑,他每次从市人民大会堂回来总是比人家晚,甚至有时找不到路,校长支洪生怕他来晚人家吃完便将菜夹出放在碗上让他回来吃。市教育会议结束,岩坦区里在张溪管理区中心小学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参加的有全区教师及学生代表,区少年先锋队大队辅助导员戴美爱老师主持,我在下祠堂戏台上介绍了温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岩坦区中心学校毕业我考入岩坦中学。                                                                               

岩坦中学座落岩坦双桥、古色门台之中,加上门台边的一株参天杏树,学校显得雅致而可爱。校舍一字形砖木结构建筑,它坐北朝南二层,中间一条走廊将楼上楼下隔成八个教室和八个小房间。前面一小块地坪构成学校的门面,一条小溪由东向西流入岩坦溪、貓狸降在面前耸立,后面排头街与右侧的岩坦古道相接。

岩坦中学始1958年春季的民办中学,因当时没有校舍,学校附设在岩坦小学礼堂,即岩坦宫的左边间,1959年搬入岩坦中学新的校舍。岩坦中学的建成路程艰难,除上级的支持、老师的努力外,上几届中学的学生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他们利用义务劳动替学校搬砖、搬瓦、扛树。我入学时也在学校的组织下全校师生到黄南管理区的深龙背过杉树,我们在深龙小学戏台上宿一夜,第二天背着一株杉树返校。

我进校时岩坦初中共四个年级,初一甲、乙二个班,二年、三年各一个班,我们至三年级时甲乙二班的人数从120人减到40多人并为一个班。当时,学校里领导能力强、师资素质高,中学校长兼书记的章学明,开始担任我初一上学期政治课,下学期调到县教育局当付局长;教导主任李修豪是一位教学领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他兼教我班的社会发展简史;语文老师初一由师范院校毕业的丁飞云担任、初二由精通古文能吟诗善词的仕洪章老师担任,后仕洪章老师调走,由老教师李宝喜老师担任,三年级由陈保禄老师担任;数学老师初一戴美爱老师担任,初二金华瞿州的严贞老师担任,三年级谁担任记不清;化学由大学毕业的吕兰生老师担任;几何由温州的葛老师担任;物理由福建的吴顺利老师担任;班主任初一潘寿全、初二李宝喜、初三陈宝禄。

六十年代学校里十分重视劳动,我们班级在自己的教室外面挖了一片地栽上球菜,因班主任潘寿全老师责任心强、劳力好、管理得好、球菜的长势喜人。另外,学校经常利用劳动课来组织学生到山上打柴解决学校的经费不足,记得最突出的是方友楚同学,他个子高、力气大、一把柴一百五十斤以上经常受学校表扬。同时,学校里还组织全校师生在岩坦大坪坦(花园山)开垦种地。

岩坦中学我度过三年。三年里,我学习成绩较好,同学间团结友爱,老师喜爱我,学校培养我。我59年12月经方友楚、蒋文申同学介绍加入共青团,二年级时担任少年先锋队中队长,初三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学校团委书记。

 岩坦中学学习阶段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我国家供应的户粮被下放农村,家里和其他家庭一样遭受困难,虽然没有像其他人家那样吃草根、啃树皮和停止学业、但也进入到吃箬子、靠番薯丝过日,课余时间常把番薯丝放在裤兜里一大把大把地抓着吃,夜里晚自修结束忙着到面店吃光面(一角一碗),家中带到学校里菜蔬不是菜碱就是麦麦盐,鱼肉之类如白鮝摆在供销社里三角六分一斤我们没钱卖。

岩坦中学毕业班级里摆设了毕业酒,学校里举行了毕业典礼。毕业酒在六十年代算最佳的菜肴,宰了二只羊,有素面、有年糕、有豆腐、有白菜各一大盘。毕业典礼在我们教室(东首前教室)里举行,学校里全体老师和我们毕业班同学参加。毕业典礼由我主持,校长潘进丰、教导主任李修豪、班主任陈宝禄及任课老师都讲了话对我们全体毕业的学生表示祝贺,毕业班的同学也纷纷讲话对老师们的多年辛勤耕耘表示感谢,吕兰生老师还为我们唱了一首俄语歌,其他许多老师和同学也唱了起来,最后毕业典礼在载歌载舞的一片欢乐声中结束。

岩坦考入永嘉二中同学共七人,即戴送福、郑英南、金美珠、汪星球、张岳成、戴成波和我。当时,永嘉二中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其中高中部分为高一、高二、高三。高一班学生来自四川、碧莲、岩头、岩坦等四个区及沙头区的巨口、花坦公社的学生。

读高一时学校非常重视我,特别是学校团委书记兼班主任金世干老师。在学校里我不但担任班级班主席,而且担任学校学生会副主席。

在永嘉二中我读书半个学期。半学期里我尽职尽责履行班干部和学校学生会干部的职责,管理着班级里和学校里的工作。在学生会里我负责生活,因此经常组织学校中班级干部进行学校卫生检查;在学校早操、课间操时经常在讲台上领操和组织学生活动;学校里组织学生在小港步山上春游,我带领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小港步春游学生分成二组,组织学生进行打敌人活动,开始解放军在山上抓敌人,敌人在山上逃,后来有的学生甚至老师都把活动当作真正的战场,用石子打、用粉笔打,特别是陈君良老师他眼镜打掉了下来还在拼命地打。另外学校按照上级指示组织到农村支持生产劳动,我班级下村岩头公社方岙大队,在方岙到方岙垟里帮助农民挖芋、到苍坡岙底帮助农民挖番薯,晚上在村里进行文艺宣传,徐贤海同学演一个地主,我在后台打鼓板。方岙劳动结束,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我在主席台上汇报了在方岙劳动的情况,当时因我向同学们敬礼后自已的头一仰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永嘉二中短暂的一刻,虽给我的寒窗生活划上一个句号,但留给我的是一段美好的留念和回忆。在学校里熟识了班级中60位同学,其中刘昌水、李中力、陈九批、李爱贤、郑彩微、杨立文等至今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学生会主席高三班同学陈晓光美男子的形象,高三班李成友在厕所带书学习的精神,广化寺前七座镂雕的石塔和寺院梁上书写的“李附马”三个大字至今仍历历在目;屿山背宿舍里小松的笛声、董彩萍老师的琴声、谢仙琴在学校礼堂上演老太婆动人优美的演艺和悠扬高亢的唱腔至今仍在耳边响荡。

鉴于当初公社大多数干部文化水平的不高,作于我这个初中毕业的学生开始我觉着还挺管用,在岩坦、在张溪公社里开会需要学习的文件、报纸等经常安排我读,我没有感觉自己的知识与工作不适应,但在84年机构改革后,随着高中毕业的年青干部进入和工作要求的提高,这时我感到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工作已不相适应,有时想写点东西也不顺手。这时正巧国家重视学历、尊重知识,中央文件下达要求干部参加学习,许多学校办起函授班,于是我分别在83年、85年报名浙江省委党校和中国逻辑和语言函授大学函授。这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时间,我取得了中专、大专学历,不但知识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应付了日常工作需要和加入诗词创作行列。

山上才重新长出新的箬竹来。                                                   



回到项部】 【邮件转发】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