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之窗
首页 > 提案之窗

第47号:关于重视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的建议

【 作者: 】 【 2009年04月27日 】
政协永嘉县八届三次会议第47号提案
 
提 案 人: 汪少芳     主办单位: 县卫生局
主要内容:
一、案由分析: 就在我刚刚写下这个案由的时候,上塘李女士给本报民家热线来电:求求你帮我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拯救我的孩子?在李女士的哭诉中得知,他的儿子才上初中,最近发现他像着了魔似的,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待她暗地里查明原因后又惊又气,原来罪魁祸首竟是一本从地摊上购得的《创业王牌》一书,色情、自杀等充斥里头。没想到,书被她没收了之后,没过几天,儿子又买来一本,躲在外头偷偷地看。当她把这事向儿子的班主任反映时,老师的回答更让她震惊,这种情况在该校已不是个例了,但他们对此也束手无策。而稍早些,巽宅镇一厌学孩子欲跳楼自杀,幸亏家人及时发现……每每接到此类报科,心情异常沉重。家长、老师在担忧或指责这些“另类”孩子的怪异行为的同时,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由此,一个被应试教育(事实上,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今,素质教育在我县中小学校所占的分量还是很轻)压得几乎丧失了生存空间的话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去审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我认为,“堵”不是关键,“疏”才能治本。如若学校开设心理课程,或者配备专职的心理医生,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进行常规的疏导,或许,这些悲剧可能不会发生。
其实不单单是少年患有“心疾”,不少成年人也因来自社会各方铺天盖地的压力而备受折磨,考试压力、就业压力、职场压力、家庭危机,金融危机等等,正在摧垮一道道脆弱的心理防线,失眠、焦虑、轻生,悄然发生在我们周围。由于我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这样的事例信手拈来,不一而足。那么,当压力袭来,该怎样理性面对?又该如何调适心理?我认为亟需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让更多人科学认识精神卫生疾病,使那些存有心理隐忧和抑郁情绪者及时得到疏导。
二、建议:
1 、在县级医院开设心理门诊,配备专业心理医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压另行的加大,有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由心理疾病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3月8日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信中写道:“心理疾患”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愿与世界卫生组织加强合作,大力推动包括心理卫生在内的各项卫生事业的发展。
诚然,面对社会生活压力的不适应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对大众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威胁,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而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可能带来的伤害,因此,有了心理问题不能拖,应该尽快解决。但令人困惑的是,有着92万(还不包括新永嘉人)人口的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家医院开设心理门诊,一些患有“心疾”的读者或其亲属,在本地“求医无门”的情况下,纷纷向本报求助,希帮其早日告别心理隐忧。诸多读者的来电诉求,足以说明大家对开设心理门诊的迫切需求。我建议,可先在县人民医院开设,待条件成熟后,再在县级医院推广。相信,随着医院心理门认的开设和专业心理医生的配备,一些需要心理诉求和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在专业心理医生的引导、治疗和精神的抚慰下,心灵将会找到一个释放的窗口。
其实,在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占据着很多人的思想,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据有关资料表明,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所以,加强对精神卫生的宣传显得尤为迫切。
2 、有条件的学校和社区,可建立青少年心理疏导中心。
近段时间以来,我利用采访之便,对我县部分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家庭、学习和情感生活三个方面。针对目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尤其是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隐患,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和社区,可建立青少年心理疏导中心。聘请来自教育、心理、医疗等方面的专家作为疏导员,每周安排一个上午在疏导中心坐诊,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和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测试,并开通热线为青少年解疑释惑。
据悉,一些县市区中小校,以及城镇社区正在筹建或已组建青少年心理疏导中心。据媒体介绍,那些已组建并已开展咨询的心理疏导中心,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建议由县教育部门和县文明办等相关部门牵头,在全县选一两所学校或一两个文明社区进行试点。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小小学校和社区成立心理疏导中心,有利于贴近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便于将心理隐患消灭在萌芽时期。
回到项部】 【邮件转发】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