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对话廊桥·感恩共筑”主题沙龙活动顺利举行。泰顺县邀请30余名专家学者、浙闽七县木拱桥相关单位负责人和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传承人及保护传承志愿者代表齐聚一堂,总结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工作成绩和创新经验,推进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和传承。
市政协副主席、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高级顾问胡荣党,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主任(副馆长)祝汉明参加活动。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赖立峰参加活动并致辞。
据了解,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启动会在泰顺召开。2024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泰顺4座廊桥在内的闽浙木拱廊桥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活动中,赖立峰代表泰顺县致欢迎辞。他表示,期待此次对话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为木拱桥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倾听廊桥声音、分享廊桥故事、传播廊桥价值;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馈赠。
在感恩与传承环节,市政协委员、市博物馆副馆长季海波回顾了泰顺廊桥保护20多年的丰硕成果,重温了2016年救桥行动的生死时速,感恩竭诚而为的守护者。他认为,要加强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常态化巡查检修,运用专项技术监测提高测绘精度,通过精准化管理使廊桥活得更好更久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桥梁专家刘杰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为题,从学术回顾的视角切入,细致剖析了中国廊桥遗存现状与结构谱系、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与数字技术。
省古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贵强以泰顺廊桥、屏南万安桥灾后修复工程为例,现场深入剖析了这些廊桥在修复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价值阐述、实施体系、修复原则、工程要点等关键要素。
屏南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苏旭东回顾了在编撰《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第三次履约报告》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的工作内容,细致阐述了在编撰《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第四次履约报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祝汉明部署了2025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工作计划,明确在2025年到2027年履约周期内,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牵头开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履约工作,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保护工作的牵头单位,开展统筹协调工作。
在对话交流环节,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泰顺廊桥协会会长庄通分享了在木拱桥保护宣传、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经验,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体捐建、模型捐赠、文化延伸等途径,探索民间外交的新路径,建议形成宣传合力、民间合力,通过民间廊桥保护组织,跨省跨区域联动,推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吴松弟、唐云、胡戎恩、赵发国等专家立足于自身领域,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旅游产业,以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泰顺、留在泰顺;要修订现有书籍,融入新鲜元素,增添丰富内容,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泰顺的文化精髓;要成立文化基金会,创新治理方式,为泰顺的文化繁荣保驾护航。
胡荣党指出,廊桥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记忆、风俗民情和建筑智慧。要深化“政府+民间”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搭建传承人培训平台,让技艺传承“后继有人”。要探索“传统+创新”发展路径,构建“非遗+”产业链,加快形成“廊桥经济带”,以文化遗产增值带动产业发展增效。要构建“区域+国际”宣传矩阵,加强闽浙两省联动,大力推进七县联合申遗,推动廊桥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